通缩压力下的楼市新政 机构预测二季度经济企稳

2015-03-31  来源:观点地产网  阅读:904  [返回列表]
3月30日,央行、住建部、银监会联合公布,二套房最低首付调整为不低于40%。同时,财政部、国家税务总局也发文宣布,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(含2年)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,免征营业税。   政府密集出台房地产“救市”政策的举动,显然受到市场高度关注。当天晚上8点,华泰证券便紧急召开电话会议,探讨本轮房地产“救市”的原因,以及对二季度宏观经济走势做出判断。   其中,华泰证券策略首席研究员徐彪首先表示,两会曾将今年GDP增长目标定为7%左右,而从1-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6.8%来看,这已经远远低于发展目标。   “我们隐约感觉,现在保绩的‘攻坚战’已经开始了。”徐彪强调,7%的增长目标是不允许偏离太多的。房地产政策的放松只是其中的一个链条而已,接下来与此相关的投资领域或将出现一系列投入,比如电力、新能源汽车、基础设施、管网等方面。   通缩与房地产泡沫抉择   “房价非常高,经济体面临通缩压力,就是中国现在面临的宏观经济现实。”华泰证券房地产首席研究员曹光亮如是称。   据曹光亮介绍,一般而言,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会导致房价下跌,最终导致经济强烈下行并形成通缩。二战以后,18个国家中这种现象总共只出现过29次,并且存续的时间都不是很长。   “一旦进入通缩领域,一些传统的货币政策会失效,整个经济体会进入螺旋式下降通道。”   而数据显示,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通缩压力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,2015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数字仅为0.8,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最低值。   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也已经连续35个月小于0,打破了1997、1998年连续31个月为负值的记录,更为难堪的是1月份PPI突然扩大为-4.3。   与此同时,截至2014年底,中国的房地产待售商品房面积6.2亿平方米,同比增长26.3%。今年1-2月份,商品房的销售面积、销售额、土地的购置面积、房屋的开工面积继续回落。   曹光亮表示,应对通缩的最有效手段是货币宽松政策,而房地产本身是一个纯粹到只跟货币政策相关的周期性行业。像2008年一样,如果政府选择宽松政策,房地产很容易率先反弹;如果拒绝宽松,地产行业仍将持续下滑,通缩也会变得越严重。   “刺激房地产所需要的货币政策的强度,要比把经济从通缩拉到通胀的力度要小,所以房地产必须先(回升)起来。”   不过曹光亮指出,宽松若拯救经济脱离通缩区域,则势必将地产泡沫吹的更大。这在2008年的中国、美国,甚至历史上其他国家都出现这样的问题。  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,曹光亮表示自己与市场上流行的“强刺激”、“政策反应过度”论调不同,认为央行、财政部此轮的“救市”属于明智之举。他解释称,即便不直接刺激房地产,对其他行业采取总量宽松政策,最后仍将会间接造成房地产泡沫变大,结果仍是一样,且成本更高。   “在这种情况下,央行、财政部直接去刺激房地产这一核心行业,这会导致刺激经济增长的成本小很多。房地产起来后,会带动很多产业复苏,也会让中国经济好受点。”   将带动二季度经济企稳   在电话会议上,华泰证券宏观首席研究员俞平康也表示,此次央行、财政部发布的政策既让人“意外”,又让人“不意外”。其中意外之处在于,两会上政府强调房地产既是经济问题,又是民生问题,对于房地产政策却未见松口。而会后不久,相关新政便突然公布出来了。   不意外之处则在于,此前资本市场曾预测今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在急速下行,包括CPI、PPI等几乎所有指标都指向了这一点。   俞平康表示,二季度中国的经济可能企稳,并且这一情况很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4、5月份出现。   对此俞平康解释称,经济企稳首先源于财政政策开始发力,其中1、2月份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可见一番,基建投资同比实现52%的增长。“从以往数据看,财政政策一旦发力,中国经济体对此是非常敏感的,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利润。”   第二个因素则是房地产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出现回暖,虽然到今年房地产投资、销售量都还有下跌,但改善的契机已经出现。“到二季度,房地产行业的改善信号将更明确,而今天房地产的宽松政策正好应验了这一点。”   第三个因素则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将维持“稳中偏松”的层面。目前,货币七天回购利率已从3.75%下降至3.55%。俞平康表示,由于通缩压严重,预计二季度初还将有降准的“可能性”及“必要性”。   据华泰证券预测,此次央行、财政部带来的宽松政策,将毫无疑问到来一线城市的房价暴涨;二线城市的交易量也将变得活跃,但房价尚未进入实质性上涨通道,随着政策继续宽松,未来房价上涨的概率仍较大。   而三线城市的房价或将不会受到大的影响,但对在当地有开发项目的开发商而言,却将迎来解套机会,并加快去库存速度。   “我们现在所担心的,是第三季度。”俞平康指出,受政策发力点不能持续的影响,第三季度仍存在不确定性。